从事电力生产和电气制造电气维修、建筑安装行业等工业生产体系的人员(工种)。
从事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研究及其应用的人员,通常称电气工程师。电工学,一门学科,与电子学相对,主要研究强电。也可以是电气工程的简称。
电工属于高危工种,在我国,对电工的监管非常严格,监管部门比较多,主要表现在电工证书的区别上,一般人只知道电工凭证书上岗,却不知道电工证书也由于具体工种划分的不同以及颁发部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适用范围最广的为《特种作业操作证》,也就是电工口中的上岗证,也称操作证,持有此证可以在各类企业从事电工作业。其次是《职业资格证》,也就是俗称的等级证。另有人称此为职称,实则误解,此证为电工专业水平的证明,作为用人单位确定人员岗位的主要依据,依据相关法律,此证亦属于电工上岗必须持有证件之一,是电工从业人员的资格凭证。还有《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此证书为国家能源局(原国家电监会)颁发,凡从事电气安装、试验、检修、运行等作业的人员均应取得该证书,该证书是从业电工必备证书之一,性质属于电力行业认可的上岗证,适用范围很广,涵盖各行业内从业电工。除以上常见三种证件,还有行业协会、建设部门等机构颁发的电工证,但有效性远不能同以上证件相比。以下三种证件详解: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电工和所属电工的工种(包括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继电保护工等)职业资格证均可作为电工的从业资格证书。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分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共五个等级。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行业、协会等其它机构组织颁发的证书最大区别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国家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的形式,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由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各省市区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来组织实施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是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国家证书,而行业、协会等其它机构组织颁发的证书则不具备上述特点。
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规定,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以下简称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1次。
特种作业目录规定:电工作业指对电气设备进行运行、维护、安装、检修、改造、施工、调试等作业(不含电力系统进网作业)。分高压电工作业:指对1千伏(kV)及以上的高压电气设备进行运行、维护、安装、检修、改造、施工、调试、试验及绝缘工、器具进行试验的作业;低压电工作业:指对1千伏(kV)以下的低压电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护、检修、改造施工和试验的作业;防爆电气作业:指对各种防爆电气设备进行安装、检修、维护的作业。适用于除煤矿井下以外的防爆电气作业。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电监会15号令)规定,进网作业电工是在用户的受电装置或者送电装置上,从事电气安装、试验、检修、运行等作业的人员。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是电工具有进网作业资格的有效证件。进网作业电工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并注册。未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或者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未注册的人员,不得进网作业。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分为低压、高压和特种三个类别。
取得低压类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可以从事0.4千伏以下电压等级电气安装、检修、运行等低压作业。
取得高压类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可以从事所有电压等级电气安装、检修、运行等作业。
取得特种类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可以在受电装置或者送电装置上从事电气试验、二次安装调试、电缆作业等特种作业。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应当到许可机关注册。注册分为初始注册和续期注册,注册有效期为3年,一般通过理论和实操考试后6个月可至考试单位领取证书。
电能的优势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电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便于从多种途径获得(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及其他各种新能源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
(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电光源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
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电力系统的出现20世纪出现的大电力系统构成工业社会传输能量的大动脉;
以电磁为载体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则组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网络。各种新兴电工材料的开发、应用,丰富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内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以及系统控制论的发展等,
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电工发展的影响。同时,各相邻学科的成就也不断促进电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电工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
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电气化与现代社会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电能以后,几乎所有社会生产的技术部门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转移到这一崭新的技术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20世纪以“电世纪”载入史册。照明的开发电照明开发较早。它消除了黑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限制,大大延长了人类用于创造财富的劳动时间,改善了劳动条件,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为电能的应用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为推动电能生产的强大动力。电传动是范围最广、形式最多的电能应用领域,电动机作为最重要的动力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
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热、电化学、电物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总之,电的应用不仅影响到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
各个层面(医疗电器的广泛应用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只是人们熟知的两个例证)。电气化电气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电气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规模、
多层次工程系统 电能以光速传播,未能实现工业规模储存。因此,电能的生产与消费几乎在同一瞬间完成,随发随用。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组成了始终处于连续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
这种集发电、供电、用电于一体的大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几个装机容量超过亿千瓦的大型电力系统,其中覆盖面积最大的达1000多万平方千米
。每个系统年传输、分配的电能都超过万亿千瓦时。这种系统中,有功潮流、无功潮流、高次谐波、负序电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统范围瞬间传播。它既能输送大量电能,创造巨大财富,也可能在瞬间造成重大灾难性事故。
为保证如此巨大系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对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自动化装置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电力系统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要求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工程系统。在某种意义上,
正是电力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带动了一系列工业、科研部门的发展。发电方式的发展电工制造与电工新技术电工制造业为电能的生产和消费系统提供物质装备。
随着对电能需求的增长,为满足建设大型电厂的需要,通过改进发电机的冷却技术,采用新型绝缘材料、铁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使发电机的单机功率增大、成本降低。最大火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
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电机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核电机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1500兆瓦 。与电力系统规模扩大相适应,输变电成套设备容量也迅速增大
。继1952年制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后,70年代以后又先后制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输变电设备 。用电设备中约有70% 的负荷为电动机,大的如轧钢电动机和高炉鼓风电动机,其单机功率分别达
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小的有千百种用途各异的微特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直流输电技术得以稳步发展,而且使交、直流传动技术和各种电源转换技术都得到革新。它将微机控制与功率执行紧密结合
,统一完成逻辑、控制、监视、保护、诊断等综合功能,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潮流。努力探寻新的发电方式是电工发展的重要方面。核能的出现自1954年以后,核能发电很快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
三大发电方式。50年代末,磁流体发电崭露头角,到1985年已建成50万千瓦工业性磁流体-蒸汽联合热电站。实现受控核聚变反应是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各国都集中力量进行研究 。到90 年代,
人类正迈向解决这一问题的大门。超导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们展现了超导电工时代的诱人前景。燃料电池和动力蓄电池可以分散建设,不需长距离输电,将有可能为电能供需系统开创全新境界。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紧密配合的结晶以电能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区别于它以前的技术革命的根本点在于,它不是直接来源于工场或其他生产实践领域,而是来源于科学实验室。正是它的出现,首先把科学技术是生
产力清晰地写在人类认识史上。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电磁现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实验中发明了伏打电池,使人类首次获得持续稳定的电源,促进了电学的研究转向电流,并开始了电化学、电弧放电及照明
、电磁铁等电能应用的研究。电磁感应1831年,M.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推动了电磁科学与技术发展。这一定律的发现,不仅使静电、动电(电流)、电流与磁场相互感生等一系列电磁现象达到了更加全
面的统一认识,而且奠定了机、电能量转换的原理基础。1873年,J.C.麦克斯韦导出描述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整个电工领域的理论基础。发电机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征服了
自然界蕴藏的神奇动力,预告了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与发电机的发明过程同时,电照明、电镀、电解、电冶炼、电动力等工业生产技术纷纷成熟。孕育了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联为一体的电力系统的诞生。19世纪90
年代三相交流输电技术的发明,使电力工业以基础产业的地位跨入现代大工业行列,迎来了20世纪电气化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过程。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
趋势日益明显。必须使个体研究转向集体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1876年,T.A.爱迪生率先踏上了这一必由之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应用研究实验室。在这个被人们赞誉的“发明工厂”里,他组织一批专门人才分工负责,
共同致力于同一项发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学家个人单独从事研究的传统。这一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正确道路,显示出巨大活力,不仅推动了电力生产与电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也开创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开发三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先河。